大华观点招商引资的概念

时间: 2024-03-19 05:33:47 |   作者: 媒体动态

  招商引资,从字面上理解是“招徕商人,引进资本”的意思,很直观地表达了招商引资的目的。但从经济学角对“招商引资”这种经济活动进行考量,则还有更加深刻的内涵。这可从我国的招商引资的发展过程中得以证明。

  和世界上其他几个国家一样,我国的招商引资也是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开始的。1979 年3 月,广东省宝安县被更名为深圳市。在行政上,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市的双重领导;在政策上,中央允许深圳市自行进行一些尝试,即给予当地一些政策上的自主权利。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施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条例中规定:“特区为客商提供广阔的营业范围,创造良好的经营条件,保证稳定的经营场所。一切在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工业、农业、畜牧业、养殖业、旅游 业、住宅和建筑业、高级技术探讨研究制造业,以及客商与我方共同感兴趣的 别的行业,都可以投资兴办或与我方合资兴办。”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确立招商引资政策。

  该条例规定,我国广东省的深圳、汕头、珠海为经济特区,由政府负 责特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人能享有使用土地的优惠条件,另外还对出人境人员及用工便利、关税优惠、企业所得税优惠、出口贸易的简易通关手续办理等多项措施做出相应规定。

  最初的招商引资被限制在经济特区范围内,从中央到广东省都将经济特区视为一块试验田,在这块试验田上取得的各种成果被学者、政府官员广泛研究并进行推广。 于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招商引资的定义就在这时产生。

  在经济特区设立之初,资本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体问题,因此吸收资金是当时的主要任务。当时我国的金融体系还没有今天这么发达,商业贷款刚刚起步,地方发展的资产金额来源主要是财政和政策性贷款,后来,外资的进入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资产金额来源。为了区别于政府主导的资金流向,人们开始用招商引资来表示这种外资流动。

  但这时,人们对招商引资的定义还不够专业、精准,大多只是从事相关工作的人的简单理解。这一时期对招商引资的社会理解是引进资金(主要是外资)在当地来投资活动。此定义突出了对外来资金的利用和投资的主动及被动因素,但是对资金的定义较窄,不能全面概括招商引资工作。

  深圳等第一批经济特区成功之后,其优秀经验开始被推广到更多地区。当时制约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主体问题是资本短缺,但招商引资成功地解决了经济特区的资本瓶颈,促使当地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地方财政迅速增加。于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招商引资工作慢慢的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进入20世纪90年代,招商引资工作成为了各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逐步开展,一些学者开始对此进行研究,招商引资的概念就逐渐演变为“地方政府吸引投资的活动”。相比之前的定义,这个定义拓宽了资产金额来源的渠道,但却将吸收资金的主体限制在了政府这个范围。所以,从这个方面讲,人类对于招商引资的理解仍然比较片面,还没有将其从政府活动转变为主动的商业活动,同时也表明对招商引资的研究还没有进入理性阶段。

  到了20引资定义进行重新审视,针对招商引资的正式的学术研究也是从这时开始的。经过对我国十几年积累下的经验和对国际招商引资工作的研究,学术界将招商引资定义为:引导土地资源或项目从招商者手中到达投资者或使用者手中的一切经营活动。

  这种定义相对之前的定义更加理性化,它将关注点从活动主体和资金活动转变为资本的实际载体,将招商引资活动由政府和资方的具体商业活动,深化为流通领域内的商品交换和分配,将其变为一种投资方和用资方之间的资源分配活动,也将研究的视点从单方获益转向双方交换。

  1995年11月,中国政府照会世贸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把中国复关工作组更名为中国人世工作组,正式开启了中国人世的进程,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学术界对世界经济,包括招商引资工作的一次全新研究和探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更多的人开始加入到对招商引资的研究中。与之前学者和政府两方包办的研究形式不同,这一时期对招商引资进行探 讨的人,其组成更为复杂多样,其中既有曾经作为招商引资研究主体的政 府部门、学者,也有一些以个人名义发表看法和经验总结的政府官员,研究招商引资的学者也不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社会学、公共管理等多学科的研究者,还有一些学术团体、高等院校也去参加了。由于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增加,海外学者对中国经济的关注也慢慢变得多,他们也针对中国的招商引资活动进行了一些研究。这使我国招商引资工作的定义更加多样化,极大地拓展了招商引资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深化了我国对这种经济现象的认识。

  这一时期,招商引资渐渐成为了一门学科,而学术界也逐渐总结出了从学科方面出发的新的招商引资概念。为了与之前的概念相区分,学术界将关注土地资源的定义称为狭义的招商引资概念,而将新概念称为广义的招商引资概念,并将其视为学科门类的定义。这种定义具体为:招商引资是建立在如何满足投资者利益的基础上,适应和刺激投资者的需求,并有计划地组织招商的整体经营活动,提供满足投资者需求的项目和服务,并使招商者从中获得最大利益的一门学科。

  在建立学科定义的同时,各研究主体也从自身的角度对招商引资活动进行阐述,其中有几种有代表性的定义。

  招商引资活动是一个经济区或经济团体为生存、发展、盈利而有意识地根据投资者和使用者的需求来安排经济项目和规划经济区未来发展状况的一种经济活动。这种定义将招商引资活动从政府决策中解放出来,开始触及一般经济活动领域。从这个方面来看,这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

  招商引资是出现在如何满足投资者利益的基础上,为适应投资需求而提供经济区项目和相应服务的一种经济行为。这种定义模糊了招商引资活动的主体,并延伸了招商引资活动的范围,将其从单纯的经济活动扩展到了其他相关服务领域。

  招商引资是为社会创造和传递新的生活标准,并经由交易程序使人的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的一种活动。这种定义从社会学角度对招商引资活动进行了剖析,使招商引资超越了经济活动的范畴。

  除了这些定义之外,其他一些行业也从自身角度对招商引资进行了相应的定义,例如企业管理领域将招商引资定义为“采用一定的经营销售的策略引进企业外部资金,达到促进公司发展的目的”;公共管理领域将招商引的定义为“通过引进财政以外的资金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等。

  在各种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相互借鉴的定义也慢慢的出现,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招商引资政策时,也会引进企业管理领域的营销手段,而企业在制定自身的招商引资政策时也会参考一些政府政策。招商引资定义的多样化体现着人们对招商引资工作方法、思路、理念等的不同理解,也表现出近年来学术界对招商引资的研究热情。不过相比之下,对于招商引资的定义,笔者比较倾向于从罗马俱乐部1972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一书中的观点出发去重新思考。

  《增长的极限》是一份倡导环保的调查报告,它从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角度对人类目前的繁荣进行了分析,并警告说,人类无限制的发展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追求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最终结果将会是全球资源的枯竭。这种观点打破了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将追求增长视为最终目标的理念。在过去的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中,人们一直认为价值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标志,但《增长的极限》中的理论让人们认识到,持续的增长最终会导致全球经济的崩溃。过去的经济理论一般认为,没有一点一个国家(地区)能够负担本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金,因此所有国家(地区)在发展中必须吸引来自本区域之外的投资。

  但是这带来一个悖论:如果所有的国家(地区)都是从本地区之外吸引资金,那么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所有需发展经济的国家(地区)都只吸收资金而不支出资金。理论上讲,吸收资金的地区得到发展,而资金外流的地区将逐渐衰退,形成一个资本的整体流动和循环。但是现实中,经济运行是一个复杂的循环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任何国家(地区)都不可能作为单一的经济角色存在,国家(地区)在经济运行中会不断进行投资者和被投资者的角色转换。表现这种角色转换的一个比较直观的方式,就是国际贸易总额的统计。

  对国家之间经济交流结果的统计一直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现行的主流统计方式是看经常账户余额。按照理论推断,国家之间的交易总和应该是零。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在赚钱,另一个国家必然在花钱,但同时,国家还会出现经济稳步的增长。所以,所有的国际贸易之和,减去国家的经济稳步的增长总额,其值应该为零。但是长期实践的结果是,每年统计出来的国际贸易总额都未达到理论上的零值。在过去10年中,这个理论值一直是略高于零的。国际经济学界将此现状归结为统计方式的问题。最初,这个数值在每年的国际经济结算中都不大,而且基本没什么变化,从始至终保持着 0.5%的总额。在2005年之前,全球性的经常账户赤字基本相当于一个常数(与经济稳步的增长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比例)。但 2005 年,这个保持了30年的记录被打破;到了2010年,这个数值忽然出现了增大的趋势;到2011年,这个数值已达到0.8%。一年增长0.3%,这样的增幅让所有统计学家都不能再对其采取无视态度了。仔细研究之后,经济学家推断出了产生这样的一个问题的两个可能原因,其中之一是统计学工具的自然误差。国际经济总量一直在增加,当这一个数字增大到某些特定的程度时,原有的统计工具的误差也可能被放大。另一个推测出来的可能的原因是,以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国家经济稳步的增长数据有几率存在问题。这些国家早期经济发展的总量有限,对国际结算的影响比较小,但是如今其经济总量已达到可以影响全世界经济的水平了,这些国家原来被经济学家们忽视的经济统计问题开始对国际经济平衡产生慢慢的变大的影响。这样的一个问题在本质上和罗马俱乐部所顾忌的“增长的极限”之间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如果从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任何一国家的增长都存在一个极限。在最初的招商引资的理念中,人们将国家(地区)济增长的瓶颈问题归结为资金不足,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任何国家(地区)不可能无地吸收资金,资金客观总量是一定的(虽然通货膨胀能增加流通货币量,但是并不能增加真字的经济总量)。这也是笔者所认为的招商引资概念的全新着眼点。

  经过20多年的研究,我国对招商引资的定义,对于招商引资从行为主体到具体行为过程,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从现实运行和技术开发的角度讲,这些定义有充足的指导性,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定义都没有将增长极限的概念考虑进去。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招商引资定义,都是建 立在资本是可以无限提供的假设基础上的。

  然而,经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大家都知道这种假设其实是不正确的,资本是不可能无限提供的。因此作者觉得,应当从资本流动角度而非资本的索取角度对招商引资进行重新思考:招商引资是将某一资本流动范围以外的在一定时期内不进行资本流动活动的资本,吸引进该资本流动范围的一种经济行为。

  这种定义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对招商引资主体的限制,使针对招商引资的理论研究不再局限于政府行为或是商业行为,而是更加专注于招商引资这种活动本身。

  这种定义反映了资本不是无限索取而是在一些范围内流动的本质内涵。其现实意义是:当对招商引资活动进行研究时,可以将这种活动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并不在资本进人本经济范围时终止,而是在进入这个流通范围时开始。在现实中,招商引资的重点并不仅仅在于将资本吸引进来,而是将资本留下。这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招商引资工作的范围还需扩展。而要达到将资本留下来的目标,国家(地区)就必须实现在吸引资本之初许下的承诺,这不仅包括招商人的执行力、支持政策的管理,还包括最初许下的诺言是不是满足招商人的能力。也就是说,招商引资工作既是一个对招商引资活动本身的过程控制,也要包括招商引资工作的前控和后控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非法引进、释放、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罪的法律规定 下一篇:生命以负熵为生——张瑞敏重新定义“企业的使命”

    关于我们

    雷竞技安卓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