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第五十五期 《资本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时间: 2024-03-03 14:41:26 |   作者: 雷电竞ray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其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辨证方法和认识论有机得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突破。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构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从物质形态来看,资本是由少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它们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一般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技术水平越高,每一个劳动力所支配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少。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来看,资本是由少数的不变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可变资本(劳动力的价值)构成的,它们之间也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就叫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资本技术构成是资本价值构成的基础,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会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常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C:V的比例大,则资本有机构成高,C:V的比例小,则资本有机构成低。

  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不同时期,资本有机构成是不同的。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主义生产以手工劳动为基础,扩大再生产一般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因而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很缓慢,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与资本总额可以按同一比例增长。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出现,资本有机构成开始逐步的提升。这是因为,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增强竞争实力,就要不断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改善和提升公司的技术装备水平,更新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反映在资本技术构成上,就表现为工人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持续不断的增加。反映在资本价值构成上,就表现为不变资本的增大和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因此导致了资本有机构成的逐步的提升。从一个企业来说是这样,就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来说也是如此。所以,资本有机构成逐步的提升,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它既是资本主义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而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两种形式来实现的。

  所谓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积聚与资本积累的区别是: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不断地转化为资本,作为追加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资本积聚是指由于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引起的个别资本规模的不断增大,包括原预付资本与追加资本之和。但二者之间又有联系,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和条件,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积累越多,资本积聚的规模就越大;资本积聚越多,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越多,资本积累的数量也就越大。

  资本积聚受到两方面的限制: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积聚的增加受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因没有社会财富的增加,就不可能为资本家提供追加资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而资本积累资本积聚也就无从谈起。2)受社会资本分散程度的限制。这是因为在社会资本总额为一定的条件下,社会资本越分散,单个资本的数量越多、规模越小,从而单个资本的积累能力越弱,其积聚的规模也就越小。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的发展,资本积聚的两方面限制被资本集中所突破。

  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为规模较大的资本。它既能够最终靠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方式来实现,也能够最终靠把原来分散的较小资本联合起来,组成新的规模更大的资本,如股份公司等。资本集中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在竞争中,大资本具有许多优越条件,能够广泛地利用先进的技术,采取合理的劳动组织,提高设备利用效率以及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等手段,不断打败分散的中小资本,使其遭到破产,然后将其吞并,从而形成一个更大的资本。另外,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也大大加速了资本集中的进程,一方面它能吸收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通过贷款的形式,加强大资本的竞争实力,帮助它们在竞争中打垮和吞并中小资本;另一方面又可以促使社会上大量的中小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规模巨大的股份公司,从而加速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表现在:1)资本积聚不仅增大个别资本,而且也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量;而资本集中只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只能增大个别资本,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量。2)资本积聚的数量受到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等条件的限制;而资本集中却不受这些条件的限制。3)资本积聚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因而单个资本增大的速度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却能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本,因而单个资本增大的速度比较快。马克思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4)资本积聚直接反映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而资本集中则直接反映资本家之间的吞并和联合的关系。它们的联系则表现在:一方面,随着资本积聚的不断进行,单个资本的规模相应地日益增大。大资本由于经济实力丰沛雄厚,越有可能在竞争中兼并中小资本,加速资本集中;另一方面,随着资本集中的发展,少数大资本更有可能扩大生产规模,使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大资本积累的规模,加速资本积聚。

  随着资本积累的一直增长,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中无产阶级却生活极不安定,工作没有保障,失业人数持续不断的增加,许多人陷于待救济的贫困境地。马克思正是从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所做的详尽考察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他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困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这段线)资本数量越多,资本积累的规模就越大,从而产业后备军的规模也就越大;2)产业后备军规模越大,经常的失业人口也就越多。工人失业时,虽然不受劳动折磨了,却陷入了贫困的境地;3)产业后备军越大,需要救济的贫民就相应的越多。

  随着资本积累的一直增长,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别越来越悬殊,他们之间的生活状况的差距慢慢的变大。这是因为,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工人的生活资料虽然不断有所增加,但是,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在新创造价值中所占的比重在下降,而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的比重却在提高。马克思说:“在劳动生产力提高时,劳动力的价格能不断下降,而工人的生活资料量同时持续不断的增加。但是相对地说,即同剩余价值比较起来,劳动力的价值还是不断下降,从而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状况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据英国《卫报》1991年11月30日载文披露,1979——1989年,美国占全国1%的高收人家庭的收入增加了将近75%,而占20%的低收人家庭的收入下降了34.4%,贫富差距拉大了。

  尽管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生活状况,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这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战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进一步社会化与专业化,许多新兴部门相继出现,第三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能够较多地吸纳劳动力;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趋于稳定,个体农民破产游离到城市的过程趋于结束;新兴起的产业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资本分散延缓了资本的集中;工会力量的壮大增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社会稳定,被迫在推行福利制度的同时,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就业。这一些状况成为阻碍相对过剩人口扩大的主要的因素。但是,资本家通过资本积累从而占有巨额社会财富并和无产阶级贫困的严重对立,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当代资本主义借助金融资本和信用制度,利用各种手段,使资本积累的范围已经越出国界,积累规模空前扩大,其结果必然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的两极分化:一极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与财富的积累,另一极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和苦难的积累,这是资本积累在全球范围内作用的总趋势。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大量失业成为经济的常态,劳动人民人不敷出,大量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由于资本规模的逐步扩大,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首先,生产资料的使用进一步社会化,许多人共同劳动,使用庞大的机器体系;其次,生产的全部过程进一步社会化,社会生产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协作关系越来越密切;再次,劳动产品进一步社会化,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协作生产的社会产品;此外,狭小的、分散的、封闭的地方市场逐渐汇合成为巨大的、统一的、开放的国内市场,并进而突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形成和发展为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客观上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共同占有,以便对社会生产实行有效管理,并根据社会需要分配劳动产品。但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生产资料慢慢的变多地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积累过程,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在根本上具有对抗的性质。因此,社会主义公有制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能说,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理解和说明是简明易懂的。但当前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该怎么样运用这一文本?所以在本书中,我加入了自己关于《资本论》与当今世界的相关性的理解,以及《资本论》文本中最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趋势的观点。”

  “使用劳动工具的技巧,也同劳动工具一起,从工人身上转到了机器上面。工具的效率从人类劳动力的人身限制下解放出来。这样一来,工场手工业分工的技术基础就消失了。因此,在自动工厂里,代替工场手工业所特有的专业化工人的等级制度的,是机器的助手所要完成的各种劳动的平等化或均等化的趋势,代替局部工人之间的人为差别的,主要是年龄性别的自然差别。就分工在自动工厂里重新出现而言,这种分工首先是把工人分配到各种专门化机器上去。工人们可以从一台机器移动到另一台机器旁。实际上,他们成为机器的思想者。”

  马克思在此描述了伴随工厂体系出现的去技能化现象,这样所有的劳动都在慢慢的变大的程度上被同化了。如果你能操作这台机器,你也能操作那台机器。在资本主义历史中发生的持续去技能化的重要性,在更近期的时代里,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争论主题(始于哈里·布雷弗曼的《劳动与垄断资本》一书,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引起了大量的评论和研究)。更进一步,“工厂的全部运动不是从工人出发,而是从机器出发”,而且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不断更换人员也不会使劳动过程中断”。其结果是,工人的处境被贬低到终生的任务只是服务于一台特定的机器。简单地说,工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被工人的工作同时转变,所以,工人变成了仅仅是机器的附属物。

  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前一种场合,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在后一种场合,则是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是一个活机构的肢体。在工厂中,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作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甚至减轻劳动也成了折磨人的手段,因为机器不是使工人摆脱劳动,而是使工人的劳动毫无内容。……即不是工人使用劳动条件,相反地,而是劳动条件使用工人,不过这种颠倒只是随着机器的采用才取得了在技术上很明显的现实性。由于劳动资料转化为自动机,它就在劳动过程本身中作为资本,作为支配和吮吸活劳动力的死劳动而同工人相对立。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那样,生产的全部过程的智力同体力劳动相分离,智力转化为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是在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中完成的。

  工人必须把他们的头聚在一起,作为一个阶级来强行争得一项国家法律,一个强有力的社会屏障,使自己不致再通过自愿与资本缔结的契约而把自己和后代卖出去送死和受奴役。

  致力于通过音频作品的形式为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经典马克思主义文献作品,与大家一起在悦读中思考、在悦读中学习、在悦读中提升。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头脑,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更多青年学生的认同。

  团队成员:杨金儒 杨芸绮 张煦敏 袁霄池 陈嘉宁 张怡宁 赵轩鑫 贾斯琪



上一篇:聚集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生长—淅川县九重镇渠首向阳小学展开教研活动 下一篇:蒸湘区试验小学教育集团举办数学讲堂教育展现观摩研讨活动

    关于我们

    雷竞技安卓下载